【環球探射|香港能源轉型的實踐路徑】

香港應積極制定並落實一套適合本地情況的能源轉型政策藍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文:關百豪博士、黃溢能博士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與日俱增,能源轉型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儘管各界普遍認為能源轉型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但正如2024年11月14日《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1指出,多數成本估算往往存在過度誇大的情況,實際上清潔能源的成本會隨着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逐漸變得可負擔且具競爭力。因此,香港應積極制定並落實一套適合本地情況的能源轉型政策藍圖,以實現減碳目標,並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近期一篇比較香港、倫敦及墨爾本城市能源轉型政策的學術研究(Wong & Lai, 2025)2,儘管三個城市均以2050年碳中和為目標,但由於地緣及社經環境的差異,所以各自採取的策略有所不同。香港特別着重監管措施,例如透過《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來推動建築節能;倫敦則善用市場工具,如碳定價機制;墨爾本則側重社區參與及可再生能源的整合。這些不同的經驗給予香港政策制定者重要的啟示:能源轉型的成功取決於能否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並因應城市特質來制定整體規劃。

香港的能源轉型面臨着特殊挑戰。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本地能源資源貧乏,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內地進口的天然氣和核電,相對單一的能源結構使城市在能源安全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然而,這種特殊的城市能源結構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優勢。由於城市建築物高密度,提升建築能源效率將大幅度降低整體能源消耗。特區政府已透過BEEO政策,要求新建築及現有建築的大型改建項目必須符合最低能源效益標準,並規定商業建築定期進行能源審計,以識別改善能源效率的空間。研究指出,進一步擴大該法例的適用範圍,強化相關能源審計的透明度,並提供財政誘因支持建築物進行節能升級,將有助於推動香港的能源轉型進程。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亦具備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優勢。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發行綠色債券,為可再生能源及其他低碳項目籌集資金,這些措施不但有助於推進能源轉型,亦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隨着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產品日益關注及需求增加,未來香港可進一步擴大綠色債券及可持續金融工具的規模,吸引更多私人資金參與能源轉型的投資及發展過程,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局面。

香港在推動可再生能源方面亦可作出更多嘗試。儘管土地資源有限,但密集的建築屋頂提供了大量發展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的潛力。透過適當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及財政激勵,政府可進一步推動個人及企業安裝太陽能設施。另一方面,香港亦可探索離岸風電等創新技術的可行性,促進本地可再生能源供應的多元化。

社會參與和公眾教育同樣是成功推動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公眾普遍具備較高的教育水平及環保意識,透過持續的教育宣傳活動,能夠進一步提高市民對能源轉型重要性的認識。透過推行社區可再生能源計劃,例如鼓勵市民參與社區太陽能或能源合作社,亦有助於促進能源轉型的社會接受度和參與度。

為確保政策有效落實,香港亦需建立完善的監測及評估系統,透過數據驅動的方法定期檢視政策推行情況,並根據數據,實時調整及優化政策措施。這種評估機制不但能提高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效率,亦能為未來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參考,有助於香港更有效地實現碳中和目標。

綜合而言,香港的能源轉型儘管面臨資源限制和其他挑戰,但透過制定清晰的政策藍圖,進一步加強建築節能監管,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創新應用,加強社會參與及建立完善的政策評估機制,香港將能有效地邁向能源轉型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願景,並成為亞洲地區能源轉型的領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