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企業應該把握綠色發展的機遇。
文:關百豪博士、黃溢能博士
在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綠色經濟轉型已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戰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的重要城市,面對這一挑戰,如何有效發揮其獨特優勢,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立法會議員周文港博士多次強調「官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這一模式不僅是香港企業參與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如再配合市民的參與,更加事半功倍。
政策支持:政府的引領作用
特區政府在推動綠色轉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不僅需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如設立綠色科技基金、優化稅收激勵政策等,應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根據本文第二筆者最近在《Energies》期刊發表的論文《城市能源轉型:香港、倫敦和墨爾本的政策和戰略比較分析》,特區政府在能源轉型政策方面採取了有效的監管措施,如《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並且香港在綠色金融方面具有良好的潛力。這些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有效降低綠色轉型的門檻,進一步促進香港的綠色經濟發展。
此外,政府還應該鼓勵跨界合作,利用各方資源共同推動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建立公共和私人夥伴關係,促進資金和技術的流通,這樣不僅能加速項目的落地,還能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企業參與:市場的主導力量
企業是綠色經濟轉型的實踐者。香港企業通過參與國家的綠色基建項目、發展綠色金融工具等,不僅能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也能在國際綠色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透過「官產學研」的模式,企業能夠與政府、學術機構和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獲取最新的技術和市場信息,從而在綠色經濟中實現雙贏。
香港企業應該把握綠色發展的機遇,開發創新產品和服務,特別在綠色金融和可再生能源領域。隨着全球對綠色投資需求的增加,香港企業有望成為這一趨勢的受益者。通過提升自身的綠色技術和產品,企業不僅能提高市場競爭力,還能為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學術研究:創新與知識的源泉
學術研究是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學術界在能源轉型中的貢獻包括提供政策分析、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等。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可以通過與企業和政府的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綠色技術的發展。這種跨界合作不僅能提升研究的實用性,還能培養出更多適應綠色經濟需求的人才。例如,學術界可以組織技術培訓和研討會,幫助企業了解最新的綠色技術和政策,進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知識的交流,還能加速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隨着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學術界的角色將愈加重要。
社會參與:公眾意識的提升
社會的參與是綠色經濟轉型的基礎。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直接影響着綠色政策的執行和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通過「官產學研」模式,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可以聯合推出多樣的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於綠色經濟的認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政府可以與企業和學術界合作,開展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活動,鼓勵市民參與環保行動。這不僅有助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還能促進社會對綠色經濟轉型的支持。公眾的參與將是推動香港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官產學研」模式不僅是理論上的創新,更是實踐中的必需。在香港企業參與國家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這一模式能夠發揮其獨特的積極影響力。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主動參與、學術界的創新研究,以及公眾的廣泛參與,共同構建了一個全面、協同的推動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應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官產學研」的緊密合作,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綠色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未來,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更加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更美好的地球家園。